时间: 2025-04-25 12:5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4:02
“击缺唾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击打缺口的唾液壶”。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些事情的结局很不如意,或是做事时没有考虑周全,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由于小失误而导致的大问题或失败。
“击缺唾壶”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形象来自于古代生活中,唾壶是用来盛唾液的器具,若其有缺口,唾液就会洒出,给使用者带来麻烦。成语的寓意在于提醒人们注意细节,重视事物的周全性,避免因小失误而导致更大的问题。
“击缺唾壶”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细节常常被视为成功的重要因素,成语“击缺唾壶”反映了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工作和学中,细节的忽视可能会导致重大的失误,因此这个成语在职场和教育环境中的适用性仍然很高。
“击缺唾壶”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小细节被忽视后造成的后果,常给人一种遗憾和无奈的感觉。它提醒我在做事情时要更加细致周到,避免因小失误而造成大的损失。
在我的学*过程中,有一次因为没有仔细检查作业,导致了一个小错误,结果得到了低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击缺唾壶”的道理,从此在做事上更加注重细节,确保每一步都做到位。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细节如唾壶,若有缺口流,
小失酿成怨,大意误前途。
这首小诗通过比喻,表达了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可以用“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及时处理小问题的重要性。两个表达都强调了细节和预防的重要性,但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境有所不同。
通过对“击缺唾壶”的学,我认识到细节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更加谨慎。它提醒我在未来的学和工作中,时刻保持对细节的关注,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明史·文苑传二·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李攀龙辈擅文章之柄,张居正亦负时名,渭愤时俗之卑靡,尝言:‘高皇帝取天下,专任智勇,真龙兴之会也。今士习偷靡,当以豪杰振之。’乃击缺唾壶,歌《大风》之章,闻者壮之。”
《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公麟画人物,追摹顾、陆、张、吴,而出以己意,自名一家。尤工士马,近汉、唐人笔法。尝写骐骥院御马,如西域于阗所贡好头赤、锦膊骢,写宣和玉芝宫侍宴,内直郎、押班冯觐所画十二辰图,状龙眠山,作《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不关其意;又画《长带观音》,其绅甚长,过一身有半,又画《石上卧观音》,盖前古未之有也。见蜀郡文同画《捕鱼图》,爱其笔意清远,访其遗迹于蜀中,得之,遂自号龙眠居士。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大醉,上前借笔砚,帝为击唾壶,白乃书其上,辞甚瑰丽,为时所重。”
《南史·张敬儿传》:“敬儿武人,不识书,每召入,先使北面受教,及闻敦此咏,不知为何语,辄击唾壶,以为节。”
《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心怀壮志。’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