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3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7:29
成语“是非分明”由“是非”与“分明”组成。字面意思是能够清楚地区分是非,形容判断事物的对错十分明确。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辨别是非、明辨真伪,态度明确、立场坚定。
“是非分明”作为一个成语,源于古代汉语中的“是非”一词,意指对与错、真与假。其具体出处不详,但可以追溯到中华文化中对道德判断、伦理观念的强调。在古代文献中,常常提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反映了人们对道德标准的重视。
“是非分明”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分明”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与伦理的重视。现代社会中,面对信息泛滥与价值观多元化,“是非分明”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能帮助个体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晰的判断力。
“是非分明”让我联想到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正直的态度。它在我心中代表着道德的清晰与勇气,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妥协、不迷失方向。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同事在道德困境中犹豫不决。此时,我提醒他要“是非分明”,最终帮助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让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在纷扰世间寻真理,
是非分明心自知。
黑白分明立场坚,
不随潮流随意移。
在英语中,“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wrong”或“moral clarity”可以与“是非分明”相提并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对道德判断的重视和清晰度。
“是非分明”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教导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要有明确的判断和坚定的立场。在语言学*和交流中,能够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表达的深度与力度。
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五年》:“李绛曰:‘是非分明,不可不辨也。’”
《后汉书·班彪传》:“彪曰:‘是非分明,不可不辨也。’”
《汉书·王莽传上》:“莽曰:‘是非分明,不可不察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是非分明,吾不能不辨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是非分明,不可诬也。”
他处理问题上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