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3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7:31
成语“是非得失”由四个字组成:“是非”意指对与错、对立的观点或意见;“得失”则表示获得与失去。整体来看,该成语强调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是非和得失的抉择,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理智分析,辨别好坏得失。
“是非得失”这一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词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诸子百家都曾探讨过人们在道德和利益之间的选择,而“是非得失”正是这种思考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是非得失”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交流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是非得失”体现了对道德和利益的平衡,是传统思想中关于选择与判断的重要议题。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商业和人际关系中,人们仍需对是非和得失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是非得失”让我思考到人生的复杂性,常常在做决定时内心会有挣扎和矛盾。它让我意识到,在面对选择时,理智和情感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一项工作机会而犹豫不决,综合考虑了是非得失后,我决定接受这份工作,结果让我获得了许多成长和经验。我学会了在做决定时更加冷静和理性。
在一首诗中,或许可以这样运用“是非得失”:
人生如棋局,纵横是非间,
得失如风影,细品方知缘。
这样的表达展示了人生的复杂与不确定性,同时也强调了冷静思考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gain and loss”或“right and wrong”可以作为“是非得失”的对应表达。这些短语在使用时同样强调了在选择中的权衡与判断,但在文化背景下,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道德色彩。
通过对成语“是非得失”的分析,我体会到在生活中做出选择时,理性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选择时,要坚持自己的判断,权衡各种利弊得失,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治通鉴·唐纪》:“是非得失,公论自明。”
《后汉书·班彪传》:“是非得失,昭然可见。”
《汉书·艺文志》:“是非得失,皆有定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是非得失,吾已知之矣。’”
《左传·宣公十五年》:“是非得失,不可不察也。”
钱仲联《人境庐诗草·黄公度年谱》:“逮穷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后乃晓然于~之宜,长短取舍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