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2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1:16
“中流击楫”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河流中间用桨击打水面。基本含义是指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的行动,激励自己或他人,表示一种决心和勇气。它常用来形容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中流击楫”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且夫中流击楫,虽非得志,然亦能自立。”这句话的背景是春秋时期,描述了一种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的精神。历史上,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勇敢和决心的崇尚。
“中流击楫”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勇气和决心是被高度重视的品质,“中流击楫”反映了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面对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这个成语依旧适用,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中流击楫”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决心和奋斗的精神。这种情感可以激励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保持一种不屈不挠的态度。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学术比赛中遇到困难,感到非常沮丧。但我记起了“中流击楫”的精神,决定不放弃,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写一个年轻的探险者,在面对未知的海洋时,心中默念“中流击楫”,激励自己迎接挑战,克服恐惧,最终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意指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是强调在面对困难时采取积极行动的精神。
通过对“中流击楫”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勇气和决心,积极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目标。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五:“中流击楫,誓曰:‘不报国仇,誓不还乡!’”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中流击楫,誓曰:‘不除鸦片,誓不为人!’”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中流击楫,誓曰:‘不破倭寇,誓不生还!’”
《宋史·岳飞传》:“飞渡江中流,顾幕属曰:‘飞不擒贼,不涉此江!’因击楫誓师。”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