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3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1:03
“中心藏之”字面意思是“在中心处藏匿”,引申意为把重要的东西放在中心位置,强调其重要性和隐蔽性。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种事物或思想深藏于内心,或隐秘地被保留,不轻易表露。
“中心藏之”源自古代哲学和文学的思想,尤其是在道家和儒家文化中,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成语的具体出处可能不详,但类似的表述在传统文献中常有体现,强调内心世界与外部表现之间的关系。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中心藏之”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信息透明化趋势明显,但对于某些情感或策略,依然存在隐秘与保留的需求,体现了内心与外部的张力。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内心深处的秘密和对外界的保护。它传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某些情境下,隐秘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很多想法都选择了“中心藏之”。那段时间我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惑,而是通过写作来整理思绪,最终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在一个故事中,一个年轻的画家将自己的情感与灵感深藏于画作的中心,只有那些能真正理解他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秘密与深意。
在英语中,与“中心藏之”相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it under wraps”,强调某种秘密的保持。不同文化中对隐秘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中心藏之”的学,我认识到在表达和沟通中,适度的隐秘性有时是必要的。它不仅保护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引发他人对深层次内容的探求,增强交流的深度与趣味。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中,提醒我注意言辞的选择和平衡。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汉书·艺文志》:“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对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中心藏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何日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