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3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2:27
成语“口中雌黄”字面意思是指嘴里含有雌黄(即一种矿物质,含砷的黄颜色的矿石),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说话人的言辞不诚实或口出狂言,常常用来比喻人们说话时没有根据或是道听途说。
“口中雌黄”最早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说,李广在战斗中受到误解,敌人指责他使用雌黄来造谣。在古代,雌黄是一种用于制药和化妆的物质,通常与毒性有关,因而这个成语隐含了对言辞危险性和不实之词的警惕。
此成语常用于批评他人的言辞不当,特别是在议论、辩论或争论中。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古代诗词的讽刺,或现代社交场合中对某些不实言论的指责。在演讲中,讲者也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强调谣言的危害。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传统文化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口中雌黄”不仅反映了对不实言论的批评,也体现了对真相和诚实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社交媒体时代,警示人们要理性对待信息,避免轻信谣言。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对真相的追求和对虚假言论的反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信息时,我们常常需要保持警惕,以免被口中雌黄所迷惑。
在一次与朋友的讨论中,有人提到一则未经证实的新闻,我立即想到了“口中雌黄”,并提醒大家要查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重要性。
在古老的山村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个老者常常口中雌黄,讲述着他年轻时的英雄事迹。村民们开始怀疑他的故事,直到有一天,真正的英雄回到村里,揭开了真相,老者的谎言随之被戳穿。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talk nonsense”或“to speak with forked tongue”,同样强调了言辞的不诚实和不可相信。这表明,世界各地对于口头表达的真实性有着共通的文化认知。
通过对“口中雌黄”的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表达中的真实性的重要性。在日常交流中,避免使用不实言辞,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言论的负责。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要追求真实和准确。
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
《明史·文苑传三·高启》:“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初,吴下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称四杰,以配唐王、杨、卢、骆云。启自号槎轩,尝著书曰《槎轩集》,其诗雄健浑涵,自成一家。又善楷书,法赵孟頫,行草师二王,咸为人所爱。然性疏朗,不耐细务,尝自言:‘吾平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大酸,三恨莺声太巧。’其论诗亦然,谓:‘诗贵适志,不贵适口;贵达情,不贵达意。’故其诗多率意而成,不事雕琢,而自然高妙。然亦有雌黄之癖,好讥评人物,时论或不尽然。”
《宋史·刘几传》:“几敏于吏事,而治尚简严。然性刚介,不能容人过,或谓其好雌黄人物,几曰:‘吾非好雌黄,盖欲正人耳。’”
《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虔学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所置义宅,止容一床一几,读书糗浆而已。或问曰:‘君何为自苦如此?’对曰:‘吾惧口中雌黄耳。’”
《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晋书·王衍传》:“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让王衍无法插嘴。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
议论反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