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2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2:06
“叠矩重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重复使用规矩”或“层层叠叠地制定规则”。它通常用来形容制定的规则或标准过于繁琐复杂,或者在某一事物上反复强调同一种规范。基本含义是指在工作或管理中,出现了多重的规章制度,使得事情变得繁琐而不便。
“叠矩重规”并无明确的经典文献来源,但其构成的词汇“叠”和“规”在古代文献中多有提及。“矩”与“规”均是古代测量工具,引申为标准或规则,反映出对事物规范性、严谨性的追求。成语的形成可能与古代社会对制度管理的重视有关,反映出对规则的强调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叠矩重规”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规则和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度的制度化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因此,“叠矩重规”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灵活性与规范性之间平衡的思考,适用于现代管理、教育等多个领域的讨论。
“叠矩重规”常会让我联想到在复杂的制度中迷失的感觉,这种繁琐常常让我感到无奈,也反映出对简单明了事物的渴望。它提醒人们在管理与执行中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的条条框框造成的困扰。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和标准,导致项目的推进异常缓慢。后来我们进行了流程的优化,简化了不必要的步骤,效率明显提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叠矩重规”的危害。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叠矩重规”:
规章似山高,叠矩重重叠。
心中自由梦,何处寻清觉。
这展示了在复杂规则下追求自由的艰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d tape”,这个词指的是繁琐的官僚程序和规定。无论是“叠矩重规”还是“red tape”,都传达了对过度复杂性的批评,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于规则与效率之间关系的相似关注。
通过对“叠矩重规”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恰当使用成语能够增强表达的力量与深度。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规范与效率的同时,注意保持灵活性与适应性,避免陷入繁琐的制度中。
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清史稿·乐志八》:“叠矩重规,聿昭丕贶。”
《宋史·乐志十三》:“叠矩重规,锡祚繁釐。”
《晋书·律历志中》:“是以叠矩重规,莫不据其理而象其形。”
《文选·张衡<西京赋>》:“规矩既应乎天地,举措又顺乎四时。”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叠矩重规,天道之常。”
因先生之言,以读先生之书,如~,毫厘不失,灼然与才子之笔,分路而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