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5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1:47
成语“变起萧墙”字面意思是“墙壁上的萧条与变动”。其基本含义指的是内部的争吵与分裂,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团体或家庭内部关系不和,产生内耗。
“变起萧墙”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古代的萧墙象征着家庭或团体的内部关系。原文中提到,萧墙之内发生变故,意指家庭或团体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强调了内部分歧可能更加致命的道理。
“变起萧墙”常用于描述家庭、公司或组织内部的矛盾。例如在家庭聚会中,家人之间的意见不合可能导致气氛紧张;在公司会议上,团队成员之间的争执可能影响工作效率。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家庭和团体的和谐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变起萧墙”反映了对内部团结的重视,尤其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和家庭和睦更是被广泛强调。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警示我们重视内部和谐。
“变起萧墙”让我联想到家庭聚会时的紧张气氛,或是团队合作中的摩擦。它表达了一种对内部矛盾的无奈和担忧,提醒我在与人交往时应更加注意沟通与理解。
在我的工作中曾遇到过一次团队内部的争执,大家因为项目的不同意见而争吵,最终导致项目进度延误。我想起“变起萧墙”,于是主动出面调解,组织了一次会议,让大家各自表达观点,最终达成一致,顺利推进了项目。
在一个故事中,有一个小镇上,居民们因为土地问题产生了争执,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最终导致了小镇的萧条。然后,在一个智者的引导下,他们意识到彼此内讧只会“变起萧墙”,于是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小镇,重建了美好的家园。
在英语中,“divide and conquer”可以用来形容内部的分裂与争斗,虽然其更侧重于策略,但在某种程度上与“变起萧墙”的含义相似。不同文化中对内部和谐的重视程度不同,但普遍对内耗的警惕性是相似的。
通过对“变起萧墙”的学,我意识到内部和谐的重要性,它不仅适用于家庭和组织,也适合于个人的社交生活。这一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不仅增加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墙,赖公之灵,弘济艰险。
《宋史·岳飞传》:“金人既破汴京,变起萧墙,岳飞力战,以图恢复。”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闻孙权袭取荆州,变起萧墙。”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得冀州,遂欲并吞天下,变起萧墙。”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闻陈胜已死,乃谋起兵,变起萧墙。”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与共叔段之乱,变起萧墙之内。”
他书后明说着:衅生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