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2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2:40
“口口声声”是一个表示说话方式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不断地用嘴表达出来,形容说话非常频繁,声音不断。基本含义是形容说话的时候音量大且频繁,通常指一个人或几个人在某种情境中不断重复某种说法。
“口口声声”的起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对声音的形容。它的构成部分“口口”和“声声”分别强调了说话的方式和声音的持续性,体现了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与其他表达频繁或重复的成语相似,它反映了古人对言语行为的观察与总结。
“口口声声”通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些人在某个话题上不断地发表意见或说话的情景。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描写一个人激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形容朋友间的打趣或辩论。此外,在演讲中,或许用来形容某个观点的广泛传播和讨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言语的表达方式常常被重视,特别是在社交场合。成语“口口声声”反映了人们对于表达和沟通的需求。在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往往会出现“口口声声”的现象,媒体和公众对某些的讨论也愈发频繁。
“口口声声”这个成语在我脑海中产生了活泼、热情的联想。它让我想到热烈的讨论场景或激烈的辩论,传递了沟通的重要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一些负面的情感,例如对某些人言语过多的不满。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校园活动中,负责组织讨论会。参与者们口口声声地发表意见,气氛非常热烈,让我深刻体会到交流的重要性和乐趣。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口口声声”: 在一个喧闹的市场上,摊贩们口口声声地叫卖,吸引着过路的行人。每一个声音都像是为这个城市增添了色彩,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talking non-stop”或“chattering away”,虽然它们传达的意思相似,但在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英语表达通常更强调说话的持续性,而“口口声声”则更强调重复和声音的强烈。
“口口声声”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它也提醒我们在沟通中注意听与说的平衡。通过学这个成语,我意识到表达的频率与质量同样重要,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促使我更关注与他人的交流方式。
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邓九公口口声声直以翁婿相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那姓朱的口口声声说他是某王爷的好友。”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口口声声道:‘小可情愿。’”
《儒林外史》第三回:“他口口声声说,要见你一面。”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口口声声只说:‘我要死!’”
韩世忠带领人马已到城下,~要拿走二位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