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0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8:41
“众口同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众多人的口都发出相同的声音”。其基本含义是指许多人在某一问题或**上意见一致,表达相同的看法或态度。
“众口同声”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众口铄金,君子所宜。”这句话强调了多人的声音可以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形式,意味着群众的意见往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众口同声”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意识和社会和谐,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重视社会成员之间的共识与团结。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的迅速形成与传播,也提示我们在追求共识的同时要警惕“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
该成语带给我一种团结和共鸣的情感反应。当我在某个话题上感受到他人的认同时,会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它也提醒我关注周围人的声音,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在头脑风暴阶段集思广益,最终在某个方案上达成了“众口同声”的共识。这种一致性让我们在之后的执行中更加顺利,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们为了修建一座桥而召开了会议。大家纷纷发表意见,热烈讨论。最终,村长发言:“我们众口同声,决定修建这座桥,连接彼此的心!”村民们都点头赞同,热情高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he voice of the people”,意指民众的意见。这种表达也强调了公众意见的一致性和重要性。不同文化中对此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差异。
通过对“众口同声”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语言的魅力,也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恰当地使用成语有助于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上既难抗君命,下又重违诸媳,中复朝绅满座,众中同声。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众口同声,以为不可。”
《后汉书·袁绍传》:“众口同声,以为不可。”
《汉书·王莽传上》:“众口同声,以为不可。”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闻之,众口同声,皆曰:‘善。’”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众口同声,谓之雷同。”
大家~地称赞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