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0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1:46:33
“避君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离君三舍远”。其中“舍”指的是古代的住宿地点,三舍即三天的路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因为对某人不愿意见面或不想与其接触而故意保持距离,体现了一种避让的态度。
“避君三舍”出自《左传》。在春秋时期,士人对君主的态度十分谨慎,尤其是在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中,士人往往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避开君主,以防被卷入权力纷争。这个成语体现了当时士人对君主的敬畏与小心。
“避君三舍”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士人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士人需要在表达忠诚与保护自身之间找到平衡。“避君三舍”反映了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职场或人际交往中,避免与某些人产生冲突或纠葛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避君三舍”让我联想到一种谨慎与小心的态度,尤其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它传达了一种对风险的敏感以及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一次我与一位同事关系紧张,由于她常常对我发火,我选择了“避君三舍”来保护自己,避免与她在同一项目中合作,最终我找到了更为融洽的团队。
在一首小诗中:
月下独行影孤单,
避君三舍不敢前。
烟云缭绕心自忖,
何时才能解心烦。
通过这个创作,展现了避让的无奈与心中的思考。
在英语中,“to keep one's distance”可以传达类似的含义,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概念相似,都是为了避免与某些人接触。不同文化中对人际距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有差异。
通过对“避君三舍”的学*,我认识到在沟通中,适当的距离感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深思熟虑。
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放子一头嗟我老,~与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