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4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0:28
“不避艰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逃避艰难险阻”。其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勇敢地面对,不退缩,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未必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但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上,类似的情境常常被描述。许多志士仁人都曾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奋勇前行,体现了这种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成语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精神的总结与提炼。
“不避艰险”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勇气和坚韧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面对外敌入侵或社会动荡时,展现了不避艰险的精神。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旧具有强烈的激励性,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时,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不避艰险”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振奋和激励,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人物和故事。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激励我们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目标。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有一次我参加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马拉松比赛。尽管比赛中遇到了疲惫和极大的身体挑战,但我不断告诉自己要“不避艰险”,最终克服了困难,完成了比赛。这种心理的坚持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意义。
在一首以奋斗为主题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风雨如磐不避艰,
心中信念似明灯。
勇往直前无所惧,
千山万水终相逢。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 "face adversity head-on",意思是勇敢面对逆境。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思想是相似的,都是强调在困难情况下应有的勇气和决心。
通过对“不避艰险”的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更在生活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勇于面对困难,保持坚定的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如此幼女,既能~,替母报仇,又肯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