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5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1:00
成语“不问不闻”字面意思是“不去询问,也不去听闻”,表明对某件事情不关心或不愿意了解。其基本含义是指对某种情况或事情漠不关心,不主动了解或询问,通常带有一种消极的态度。
“不问不闻”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有问于人,不问于物”,表明人对外界事物的不关注。这个成语反映了道家思想中对世事的淡泊和无为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冷漠或无动于衷。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对周围事物的漠视或无所谓的态度。在演讲中,可能用来批评某种社会现象,比如对时事的漠然。
在现代社会中,“不问不闻”可以体现出人们对信息过载的反应,有些人选择性地屏蔽信息,保持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在某些文化中,强调个人隐私和不干涉他人事务的价值观也可能导致这种态度的产生。
该成语常让我联想到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或是在喧闹中保持宁静的内心。然而,过于不问不闻也可能导致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这让我感到忧虑。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个同学,他对班级活动总是表现出不问不闻的态度,然而当活动成功后,他却希望能得到赞扬。这让我意识到,不问不闻不仅可能导致孤立,还可能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建立。
不问不闻的心态,如同一片静谧的湖面,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涌动着千层浪。
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我选择做那只静默的鸟,任百花争艳,唯我独行。
在英语中,可以用“turning a blind eye”或“to remain aloof”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对事物的忽视和不关心,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涉及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参与感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问不闻”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可以保护自己,但在某些情况下,适当的关注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资治通鉴·唐纪》:“帝不问,宰相不闻。”
《后汉书·袁绍传》:“绍不问,众将不闻。”
《汉书·王莽传》:“莽不问,群臣不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不问,范增不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不问,臣不闻。”
大观园内只有李纨一个寡妇,她原是贾珠的老婆,贾珠死后,她与五岁的儿子贾兰相依为命。她出身金陵名宦家庭,知书达理,她青春丧偶后,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对外界一概不问不闻,就知道侍亲养子,是一个贤妻良母
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