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3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3:40
成语“仰不愧天”的字面意思是:向上仰望时,不觉得对天感到愧疚。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做事光明磊落,内心坦荡,不会因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仰不愧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道德的追求和对天命的尊重。虽然具体的文献记载较少,但可以推测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儒家思想有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古代许多文人都以此为自勉,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崇高。
这一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诗词和散文,作者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对道德和理想的追求。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会用“仰不愧天”来形容那些俊秀的品质,或在演讲中呼吁道德和正义,以激励听众追求高尚的目标。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仰不愧天”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追求日益增强,但“仰不愧天”的精神仍然可以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崇高,尤其在面对道德困境时,仍具有现实意义。
“仰不愧天”常常带给人一种清新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仍然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正义的人。它提醒我们要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不必因过去的选择而感到羞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面临工作压力和道德抉择时,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仰不愧天”,努力保持内心的正直与坦荡。这种精神帮助我做出了更符合自己信念的决策。
在夕阳下,老者独自坐在岸边,微微仰头,眼中闪烁着岁月的光辉,他自言自语:“这一生,仰不愧天,无怨无悔。”他的声音如同温暖的风,吹拂过每一个听者的心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ear conscience”,意为内心无愧,与“仰不愧天”有相似的意义。不同文化中对道德和良心的重视使得这种表达具有共通性,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仰不愧天”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个道德信条,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真理与正义。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沟通的力量在于诚实与正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动他人的心灵。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汉书·王莽传上》:“莽自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论语·颜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俯不愧人,内不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