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2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2:26
成语“不愧下学”字面意思是“不愧于下学”,意指某人对下级的学识或才华没有感到羞愧,表明该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能够与下级平起平坐。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的学识或才华与他人(尤其是比自己年轻或地位低的人)相当,甚至更优秀。
“不愧下学”源于*古代对学术和知识的重视。在古代,士人之间的学问较量是常见的现象,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常常以学识来衡量。这个成语体现了对学问的尊重与欣赏,鼓励人们在学中不必自卑,勇于与他人交流。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学识与地位常常是紧密相连的。不愧下学反映了对学问的重视,也鼓励年轻一代要有自信,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增加,这使得“不愧下学”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强调了平等学的价值观。
“不愧下学”让我联想到自信、平等以及尊重知识的态度。它激励我在学过程中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个成语也让我反思教育的本质,强调了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学的关系。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有一位比我年轻的同学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我当时感到惊讶但也意识到,其实不愧下学,年轻人也有独到的见解。此后我更加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在团队讨论中,珍视每个人的观点。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学海无涯皆可登,
不愧下学共争锋。
师生论道同相惜,
岁月如歌梦自生。
这首诗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学*的乐趣。
在英语中,可以用“no shame in learning from other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学过程中没有什么可羞愧的。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体现了对知识和学的重视。
通过对“不愧下学”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自信与谦虚之间的平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应当尊重他人的知识与见解,同时也要勇于展现自己的能力。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激励着我在学*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不愧下学,好《老》《庄》,善言名理。”
《后汉书·班彪传》:“彪少好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彪皆与之友,不愧下学,博览群书,无所不窥。”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愧下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愧下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不愧下学,自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