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0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2:31
成语“不愧不怍”由“不愧”和“不怍”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对得起自己,不感到羞愧。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做事不必感到羞愧,通常用于表扬某人的行为或品德。
“不愧不怍”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有云:“君子之德,风之所至;小人之德,草木皆兵。”在这里强调君子做事光明磊落,心中无愧。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虽不多见,但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强调道德和诚信。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和个人修养。“不愧不怍”表达了一种理想的道德标准,强调在社会和生活中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商业和教育领域,诚信和道德依然是被高度重视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成语的现代适用性。
该成语往往带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诚信、责任和道德。当人们听到这个成语时,通常会联想到那些正直、诚实的人物形象。这种积极的联想有助于激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用“不愧不怍”来鼓励自己在学*和工作中保持诚信。例如,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抄袭他人的成果,最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让我感到不愧不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不愧不怍”来表达个人的志向与信念:
心中无愧志不怍,
踏遍青山我独行。
风雨兼程不言弃,
愿作明灯照四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lear conscience”,意思是良心无愧。这样的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强调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体现了不同文化中对道德标准的共鸣。
通过对“不愧不怍”的学,我认识到其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文化和道德的象征。它在我的语言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醒我在表达时要关注道德与诚信,使我的表达更加深刻和有力。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吾不愧不怍,何惧之有?’”
《汉书·王莽传》:“莽自谓不愧不怍,天下莫能及。”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不愧不怍,君子之道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不愧不怍,君子哉!’”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之言,不愧不怍。”
说起那误会,方罗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