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5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2:48
成语“不成器”的字面意思是指没有成为器具,隐喻一个人没有成长为有用的人。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没有成就或才华,或者能力不够,不被社会所需要。
“不成器”源自古代的器物文化,器具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有用的象征。历史上,古人认为人应当有一定的成就和价值,才能被视为“成器”。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努力、没有目标的人。
“不成器”可用于多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成功与成才被视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成语“不成器”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教育和职场中,强调了努力和成就的重要性。它也反映了对个人责任和社会期望的重视。
听到“不成器”这个成语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或警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提升自己,以免被社会淘汰。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促使人们更加努力,以免成为别人眼中的“不成器”。
我曾经在学校里遇到过一个同学,他总是沉迷于游戏,成绩不理想。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他时,使用了“不成器”这个成语,提醒他要努力学,争取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让我意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在学上更加认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树下闲人坐,游戏无所事。
日暮归途远,何谈成器志?
这首诗表达了对懒惰和不作为的反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amount to nothing”,意指一个人没有价值或成就。在其他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成功和成才的重视是一致的。
通过对“不成器”这个成语的学,我对个人努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贬义的评价,同时也是一个激励的提醒,促使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帮助我们反思自身的目标与价值。
《后汉书·崔骃传》:“骃上书自讼曰:‘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行水莫大于溉田,立身莫尚乎为国。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日盛,遂造作符命,言己功德,以自神异,欲以惑众不成器。”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曰:‘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厮~,如何却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