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3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1:25
成语“乡里不通”字面意思是指在乡村或地方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基本含义指的是人们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圈子内,缺乏互相了解和交流,导致信息或思想无法传播。
“乡里不通”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乡村之间的交往较少,导致人们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往往是信息闭塞的地方,尤其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乡里不通的现象更加突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这一成语在某些地方的适用性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
“乡里不通”给人的联想是孤立与封闭,可能引发对乡村生活的同情或对信息传播不畅的担忧。这种情感反应提醒我们,沟通与交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在我生活的某个小镇上,曾经由于交通不便,导致镇上居民对外界的了解十分有限。我们通过组织社区活动,逐渐改善了这种“乡里不通”的局面,增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老者,他的故事在村里无人知晓。人们常常说:“在这个乡里,大家都很忙,乡里不通,老者的智慧无人能知。”最终,一位年轻人决定打破这种隔阂,把老者的故事记录下来,让全村的人都听见。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out of touch”,表示与外界的联系不够紧密。相比之下,“乡里不通”更强调地域性和信息的局限性,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乡村文化与社会结构。
通过对“乡里不通”的分析,我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在信息时代,如何努力打破信息的壁垒。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历史背景,也在现代社会中提醒我们重视交流与合作。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