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4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2:19
“于心有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感到愧疚。它强调一种自我反省后的情感状态,表示因为某种行为或态度而感到歉疚、内疚或不安。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某事的惭愧感。
“于心有愧”的来源较为广泛,通常与古代文人对道德情感的重视有关。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出处,但类似的表达在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内心道德感的关注。这种情感反映了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内心的愧疚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意识的增强,“于心有愧”可以表示对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重视,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忘他人的感受。
“于心有愧”常常带有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不安、痛苦或悔恨。但同时,它也蕴含着积极的一面,表明一个人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责任和修正错误。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未能如约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事后我感到非常于心有愧,于是决定主动联系朋友,表达我的歉意。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诚恳的沟通能够缓解内心的愧疚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于心有愧”:
月光下独坐思千愁,
往事如烟泪纵流。
于心有愧难自释,
不觉已是白头秋。
这首诗表达了因往事而生的愧疚感,以及无奈的时间流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feel guilty”,虽然在具体文化背景下,愧疚感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愧疚感往往与个人自由和选择的后果直接相连,而在**文化中,愧疚感更多地与对他人和社会责任的承诺相关。
通过对“于心有愧”的学,我认识到愧疚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改正错误。在语言学中,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表达方式,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内涵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王三老虽然不闻,朱世远却于心有愧,只恐三老见怪,所以殷勤唤茶。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子之事君父,宁有二心?臣虽死,不敢有他志。’秦桧乃讽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论飞,罢其兵柄。飞既罢,犹上书自辩,桧怒,讽万俟卨诬飞与张宪书,令宪营还兵柄,且言飞逗遛不进,以乏饷为辞。狱成,赐死。飞死,年三十九。于心有愧,临终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君必助我,共成大业。今若舍此不图,是弃天下也。吾虽有愧于心,然志不可夺。’”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超素有胸胁疾,既至,病遂加。三年,卒,年七十一。于心有愧,临终遗言,令葬于西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心有愧,遂自刎而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于心有愧,不敢以告人也。”
你用心虽善,可是这么一来,却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不免~,为举世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