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1:57
“于心不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感到不忍心,指的是对他人的痛苦、困难或不幸感到同情和怜悯,因而不忍心去做某事或看到某种情况。它通常用来表达一种道德上的挣扎或情感上的困扰。
“于心不忍”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子曰:‘仁者,于心不忍也。’”意思是仁爱之人对于他人遭受苦难的事情感到不忍心。这个成语所反映的道德观念在**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强调了同情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于心不忍”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仁爱和同情心是重要的道德价值观,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公、贫困等问题时,人们常常会用“于心不忍”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于心不忍”常常引发同情、怜悯、关心等情感联想。它提醒人们关注他人的痛苦,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话语的情感深度和道德力度。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流浪者,他的故事让我感到“于心不忍”。我花了一些时间与他交谈,了解到他的困境后,决定帮助他寻找工作和住所。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同情心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于心不忍”融入诗歌:
“寒风中,孤影徘徊,
于心不忍,泪已满腮。
一声呼唤,愿暖如春,
携手同行,共度风雨。”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于心不忍”的表达。例如,英语中“to have a heart”或“to feel for someone”都传达了同情心的意思,但在语气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不同文化对同情心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通过对“于心不忍”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同情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与他人交流时能够更加敏感和细腻,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
这个凶手如今无故打死了我们中国人,倘若就此轻轻放他过去,不但百姓不服,就是抚宪同职道,亦觉于心不忍。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宁疑为赴试诸生,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语甚朴诚。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后汉书·列女传》:“母徐氏,性严,少恩,于心不忍,乃私自为女求偶。”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于心不忍,则为之也。”
说实在的,这么大的个头儿,让别人背着走,不光是~,可也真有点儿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