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5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3:16
“包羞忍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包裹羞耻,忍受耻辱”。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忍受羞耻和屈辱,以求得某种利益或目的。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尊严或面子的人。
“包羞忍耻”出自《左传》。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提到“包羞忍耻”的人为了国家或集体利益而忍耐个人的耻辱和羞愧。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尊严与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复杂看法。
“包羞忍耻”常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某种利益或目的而不得不忍受屈辱的情境。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与道德困境。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于形容某人为了工作或其他原因而忍受不公待遇的心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多强调忍耐和承受,而反义成语则强调坚定和不屈的态度,两者在情感色彩和使用场合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尊严与集体利益之间常常存在矛盾。在某些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战争和动荡的年代,包羞忍耻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美德,强调了个人牺牲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尽管个人主义逐渐受到重视,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存在包羞忍耻的现象,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
“包羞忍耻”这个成语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复杂的。它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屈辱,但同时也包含了对责任和义务的承诺。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使得这个成语在使用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为了能够获得一份重要的项目,忍受了上司的不公正对待。这种包羞忍耻的态度让我反思了在职场中,个人尊严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使用“包羞忍耻”: 李明在公司中总是被上司刁难,尽管他心中充满不满,但为了能够拿到晋升的机会,他选择了包羞忍耻,默默忍受着种种不公。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获得了应得的认可。
在英语中,“swallowing one's pride”可以与“包羞忍耻”相对应,意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放下自己的尊严。虽然两个表达在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上存在差异,但都传达了为了利益而忍耐的心态。
通过对“包羞忍耻”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个人尊严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选择与牺牲的关系。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权衡各种因素。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宋史·岳飞传》:“飞包羞忍耻,以报国恩。”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包羞忍耻,以图后效。”
《后汉书·班超传》:“超包羞忍耻,以成大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包羞忍耻,以全赵国。”
《左传·宣公十五年》:“包羞忍耻,君子之器也。”
女子能留身后名,~漫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