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4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7:26
“引以为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某种事情引以为耻”,通常指对某种行为或情况感到羞耻,并以此作为警惕或警示。它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反省和对不良行为的否定。
此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尤其是《论语》。在《论语》中,孔子提到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借鉴,警惕自己的不足。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引以为耻”这个词,但其思想内涵为成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引以为耻”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社交场合等多种语境。它可以用来批评某种社会现象、个人行为,或作为自我反省的方式。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表达对某种不良行为的强烈反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羞耻感往往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某些行为可能不会被普遍认为是可耻的,因此“引以为耻”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而定。
“引以为耻”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自我反思和道德责任。它提醒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每当我听到这个成语,都会感到一种警醒和自我审视的力量。
在一次团队合作中,有人提出了不正当的做法,虽然有些人对此表示赞同,但我却感到引以为耻,最终选择了反对并坚持道德底线。这让我意识到,勇于拒绝不良行为是多么重要。
在一个诗歌中,我尝试融入“引以为耻”:
月明时分思绪乱,
自问何为引以耻。
道德之光照心间,
不负初心为自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shame in”,它同样表达了对不当行为的羞耻感。然而,文化背景可能使得这种羞耻感的表现和接受度有所不同。
通过对“引以为耻”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道德和伦理的讨论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反省,推动我在言行举止上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德裕以李宗闵尝荐杨虞卿,引以为耻,由是二人不相能。”
《后汉书·袁绍传》:“绍以曹操微贱,引以为耻,不与同席。”
《汉书·王莽传下》:“莽以汉氏诸侯王皆引以为耻,乃更名号。”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引以为耻,终身不言兵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以郑之不礼也,引以为耻。”
巴黎和谈,国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