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3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7:08
成语“引人瞩目”的字面意思是“吸引人的目光”,即某事物或现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人们不自觉地注意到它。基本含义上,可以理解为某个事物特别显眼、突出,常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在视觉或情感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引人瞩目”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中的“引”、“人”、“瞩”、“目”四字均为常见汉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化的表达,流行于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媒体和广告行业的影响下,“引人瞩目”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许多事物都需要通过“引人瞩目”的方式来吸引公众的注意。特别是在广告、媒体和社交网络中,如何使某项内容“引人瞩目”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视觉冲击和信息传播的重视。
“引人瞩目”常常带有积极的情感,联想到成功、吸引力、独特性等。它激发人们对美、创新和个性的追求,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惯。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次朋友的艺术展览,展览中有一幅特别大的装置艺术作品,色彩极为鲜艳,确实引人瞩目,让我忍不住驻足停留,深深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秋风起,落叶舞,
银杏黄,映晴空,
街头巷尾,皆引人瞩目,
大自然,画出心灵的梦。
在英语中,可以用“eye-catch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突出某物的视觉吸引力。不同文化中对“吸引目光”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意义是相似的。
通过对成语“引人瞩目”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关注和审美的心理。理解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观点。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此诗以鹤鸣、鱼潜之景,引人瞩目于自然之美。
《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之言,亦引人瞩目矣。”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介之推之隐,亦引人瞩目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为人,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已惮之,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此其所以引人瞩目也。”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暗喜,想道:‘这人果然与众不同,引人瞩目。’”
三峡工程~,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