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4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54:19
成语“一叶障目”字面意思是“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引申为因小事而遮蔽了对全局的认识,形容目光短浅或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
“一叶障目”出自《庄子·齐物论》。在该篇章中,庄子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认知的局限性,强调人们常常因为眼前的小事而看不到更大的事物。这一成语因此包含了哲学思考,反映了庄子对世俗事物的超然态度。
该成语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思维,特别是在商业和人际关系中,“一叶障目”提醒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洞察事物的本质。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只关注眼前的陷阱,因此这一成语仍然适用。
“一叶障目”让我联想到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职业发展中,过于关注短期业绩而忽视了职业规划。它提醒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该保持全面的视角。
在一次团队合作中,我们过于关注细节,导致项目整体进展缓慢。后来我们意识到“一叶障目”的道理,调整了策略,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在一个以“一叶障目”为主题的小诗中:
一叶浮生遮眼前,
细节繁华掩大千。
长风破浪随云行,
愿放眼界望远天。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关注细节而不能看到整体。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都强调了对全局缺乏把握的问题。
通过对“一叶障目”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使用成语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还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复杂的思想。这一成语使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提醒我关注宏观视野的重要性。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与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汜,而后听其私政,礼也。卫人将伐邢,礼至曰:‘不得其守,国不可得也。我请昆弟仕焉。’乃往,得仕。”
《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庄子·秋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我们不能~看不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