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4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46:15
成语“排糠障风”字面意思是把糠壳排开以挡住风,意指用微不足道的事物来遮挡更大的问题或困难。引申义为通过一些小的手段来掩盖或解决更大的问题,常常带有一种无奈或无效的感觉。
“排糠障风”出自《庄子·外物》。在古代,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试图用无效或不切实际的方式来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其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对生活中琐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处理问题时手段的反思。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以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讨论某些人或事物对重要问题的无能为力时。例如,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某些政策可能只是“排糠障风”,无法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往往反映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智慧。“排糠障风”体现了对人类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常常采取的无效手段的批判,提示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更加务实。同时,在现代社会中,许多政策和措施仍然存在“排糠障风”的情况,反映出社会治理中的挑战。
“排糠障风”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失落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那些看似有用但实际上无效的努力。这种情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挣扎和对解决方案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因为缺乏有效的规划而频繁出现问题。团队成员总是采取一些临时的解决方案,尽管看上去有效,但这些方案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排糠障风”的真实含义。
在某个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表达:
风起云涌难遮面,
糠排细流无所掩。
若问何为真解决,
直面挑战方显剑。
在英语中,可以用“putting a band-aid on a bullet wou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用微小的措施应对重大问题。这种表达同样揭示了表面功夫无法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观点。
通过对“排糠障风”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在思维上促使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种反思使我在今后的学与工作中更加注重实效,而非表面功夫。
不一命大将以扫丑虏而州郡稍稍肖役,连连不已。若排糠障风,掏沙壅河。
《明史·隐逸传·杨慎》:“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尝奉使封吉藩,途中《大礼议》起,慎与同列三十六人上疏争之,下狱,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屡召不起。慎以博洽冠一时,著述之富,为明一代冠。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门户。平生为文,排糠障风,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酒自娱。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志不可屈,释之。其后,他语人曰:‘我排糠障风,不食嗟来之食,宁饿死不受。’”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为诗,排糠障风,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后汉书·杨震传》:“今以排糠障风,不食嗟来之食,宁饿死不受。”
《汉书·食货志上》:“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连年不收,排糠障风,父子冻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