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2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6:50
“嗟来之食”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叹息而来的食物”,实际含义指的是不劳而获、依靠施舍或别人的施恩而获得的食物或资源。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形容那些依赖他人施予而不愿努力的人。
“嗟来之食”源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平原君向一个施舍食物的乞丐表示不满,认为乞丐的行为是不劳而获的。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乞求施舍的批评,强调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嗟来之食”常用于批评那些依赖他人施舍而不努力工作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或者在日常对话中,用于提醒朋友、同事自立自强。例如,在演讲中,可能用来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自力更生是被高度赞扬的美德,因此“嗟来之食”所传达的警示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珍惜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反对依赖他人施舍的心态。
“嗟来之食”让我联想到那些依赖他人而缺乏奋斗精神的人,心中不免感到遗憾。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期待他人的施舍。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同学或同事,他们希望通过别人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会用“嗟来之食”来提醒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嗟来之食”:
月下清风拂柳影,
心中自有千般愿。
不求嗟来之食果,
只愿拼搏写春篇。
这首小诗表达了对努力奋斗的向往,强调不依赖他人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begging”或“living off handouts”可以与“嗟来之食”相比较,二者都表达了依赖他人施舍的含义。但在不同文化中,这种依赖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文化甚至可能对乞求施舍的人表示同情,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懒惰的表现。
通过对“嗟来之食”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寓意,更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人们追求独立与奋斗。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让我更加关注用词的准确性和内涵,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注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年》:“嗟来食,无食我黍。”
《后汉书·杨震传》:“嗟来食,无食我黍。”
《汉书·食货志下》:“嗟来食,无食我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嗟来食,无食我黍。”
《左传·宣公十五年》:“嗟来食,无食我黍。”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