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2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28:54
“寻枝摘叶”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寻找树枝,摘取树叶”。其基本含义是指从事琐碎、细小的事情,常常是为了获取一些小利益或信息,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事物。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行为不够深思熟虑,缺乏长远的眼光。
关于“寻枝摘叶”的具体来源,较少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界中寻找资源行为的形象化表达。这种行为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比喻一些人追求表面或细微的利益,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目标或价值。
成语“寻枝摘叶”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使得人们容易陷入“寻枝摘叶”的状态。尤其在职场中,过于关注细节可能导致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团队的整体表现。因此,强调全面性与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寻枝摘叶”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总是为小事纠结的人,可能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或恐惧失败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这种情绪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无力感,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有更高的视野。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时会因为过于关注学业的某个小细节而忽视了整体的学*进度。例如,曾经在一篇论文中花费大量时间去琢磨某个句子的措辞,结果导致整体结构松散,最终成绩并不理想。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完美时,必须兼顾整体和细节。
在诗歌中,我尝试将“寻枝摘叶”融入如下:
月下独行寻枝叶,
细语轻声诉心事。
岂知星辰大海阔,
一念之差失良机。
这首小诗试图表达因过于关注细节而错失更大机遇的感慨。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为因为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这类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细节与整体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寻枝摘叶”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沟通和表达中,关注整体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有效性,也能帮助我在学和生活中更好地平衡细节与整体。我会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努力避免陷入“寻枝摘叶”的陷阱。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