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3:42
成语“刖趾适履”的字面意思是“砍掉脚趾以适合鞋子”。它比喻为了迎合某种标准或要求而牺牲自己的本质或合理的部分。这个成语强调了为了追求外在的适应性而损害自身根本利益的荒谬性。
“刖趾适履”源于《战国策·魏策》。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鞋子不合适,竟然选择割掉自己的脚趾来使鞋子合脚,反映了其做法的极端和不理智。这个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为了迎合外部要求而自我牺牲的愚蠢行为。
该成语通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为了迎合外部标准而损害自己本质的人或行为。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会用它来描绘人物的悲剧性选择。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警告他人不要过度迎合他人或社会期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被高度重视。成语“刖趾适履”提醒人们要坚持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追求成功和适应社会压力的背景下,警惕这一行为尤为重要。
“刖趾适履”让我想到许多在职场或社交中失去自我的人。他们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往往牺牲个人的价值观和原则。这种情感引发了对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深思。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为了迎合朋友的意见,我选择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结果不仅没有享受到乐趣,还感到失落。后来我意识到,保持自我比迎合他人更重要,这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选择。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该成语:
鞋虽合脚心不安,
刖趾适履难为欢。
世间百态皆可见,
何必自损求他赞。
这首诗表达了在追求外在认可时,内心的不安和对自我的提醒。
在英语中,类似于“刖趾适履”的表达是“cutting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指为了报复或迎合而自损。这显示了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自我牺牲和迎合的看法有共鸣。
通过对“刖趾适履”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自我和坚持原则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自我牺牲行为的批判,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元年》:“刖趾适履,非所以为履也。”
《后汉书·崔骃传》:“崔骃曰:‘刖趾适履,非所以为履也。’”
《汉书·贾谊传》:“贾谊曰:‘刖趾适履,非所以为履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刖趾适履,非所以为履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刖趾适履,非所以为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