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2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6:26
成语“后发制人”的字面意思是“后来者以其后发之势制约先行者”,即指在竞争中,后起之秀通过后发的优势来制胜。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竞争或对抗中,后发出击者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反超并制约先行者。
“后发制人”来源于古代军事理论,特别是《孙子兵法》中提到的战略思想。在战争中,能够根据敌人的动向,调整自己的策略,往往可以反败为胜。这一成语强调了灵活应变和适时出击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智慧和策略。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述智者的策略或胜利;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竞争中后来居上;在演讲中,可以作为借鉴历史教训的实例,强调策略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同义成语强调了后来的成功,而反义成语则强调先行者的主动性和优势。
在**文化中,后发制人体现了一种智慧和灵活应变的策略。现代社会中,许多创业者和企业家都在用这种策略来挑战行业巨头,证明了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后发制人”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鼓舞人心和激励的,尤其是在面对竞争和挑战时。这种策略的成功常常让人联想到智慧、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我的学*和工作经历中,我常常遇到需要在竞争中后发制人的情境。例如,在一次项目竞标中,我们的团队在了解竞争对手的方案后,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策略,最终获得了项目。
在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中, 后发制人如风筝高飞, 不畏浪潮,勇敢前行, 终将抵达那遥远的彼岸。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to turn the tables”,意指逆转局势。虽然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用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通过策略和智慧来逆转不利局面。
通过对“后发制人”这一成语的学,我意识到在生活和学中,灵活应变和及时调整策略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教会我如何在竞争中寻找机会,反思自己的策略。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五年》:“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欲击之。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战国策·齐策一》:“齐人后发而先至,此之谓也。”
《孙子兵法·军争》:“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后发而先至,此之谓也。”
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因而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