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4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9:25
成语“呼朋引类”由“呼朋”和“引类”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呼叫朋友,引导同类”,即指招呼朋友,吸引同类。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招揽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强调友情和团体的凝聚力。
“呼朋引类”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中,其中提到“呼朋引类”以描绘人们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吸引的状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友谊和志同道合的重视,也体现了**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看重。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主动招揽朋友或志同道合者的情景。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呼朋引类”来描写主人公的社交活动。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通过活动吸引朋友参加某个聚会或活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和反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前者侧重于社交和友谊,而后者则强调孤立和缺乏交流。
在**传统文化中,友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成语“呼朋引类”正是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尽管社交方式和媒介有所变化,但人们依然重视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交活动中依然适用。
“呼朋引类”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温暖和归属感,它让人联想到友谊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在生活中主动去交友和建立联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组织过一次聚会,目的是为了让朋友们相聚一堂,分享彼此的近况,也可以说是一次“呼朋引类”的尝试。通过这次聚会,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朋友的珍贵和团体的力量。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写:
月下独酌无相伴,
呼朋引类聚一团。
笑语盈盈共此时,
友谊长存似水寒。
这首诗通过“呼朋引类”描绘了朋友聚会时的欢乐氛围,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有一个相似的表达“call upon friends”,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不同,英语中可能更强调个人主动性,而在中文中则更体现团体的凝聚力。不同文化中对友情的理解和表现也可能影响语言的使用。
通过对成语“呼朋引类”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友谊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交生活中的作用。在语言学中,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认识到表达情感和社交意图的多样性,增强了我在日常交流中的表达能力。
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
《晋书·王敦传》:“呼朋引类,以相为助。”
《后汉书·袁绍传》:“呼朋引类,以自为援。”
《汉书·王莽传》:“呼朋引类,以相为辅。”
《史记·项羽本纪》:“呼朋引类,以自为助。”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呼朋引类,以相与为党。”
丹士~,又去约了两三个帮手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