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1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8:50
“呼天不应”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呼喊天神却得不到回应”,表达了人在绝望或困难时向上天呼喊求助,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的无奈和悲哀。它常用来形容一种无助的状态,尤其是当人们遭遇困境而感到失望或孤立无援时。
“呼天不应”出自《后汉书·张衡传》。在文中,张衡以此表达自己在遭遇困境时的无奈感。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依赖,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遭遇挫折时的孤独感。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呼天不应”来描绘人物在逆境中的挣扎与无助,如古代诗词中对命运的感慨。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遭遇困境时的绝望感觉,比如在工作中经历失败时,或是在感情中遭遇挫折时。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呼天不应”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命运和神灵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倾向。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发展带来了更多理性思维,但人们在面对重大挫折时,仍然会感到无助和孤独,因而这个成语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孤独和无助的情感,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时。它提醒我,尽管我可能会感到无助,也许还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向天呼喊。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在求职时遇到一段时间的挫折,几乎每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我感觉“呼天不应”,但经过反思和调整后,我开始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帮助,最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让我认识到,面对困难时,寻求支持和努力是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思难诉,
呼天不应泪如雨。
独坐灯下难成眠,
愿求明月照心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在孤独夜晚的无助和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rying for help”,虽然这并没有“无回应”的含义,但同样传达了寻求帮助的无奈。在其他文化中,也常有类似的表达,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共通心理。
通过对“呼天不应”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无助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同时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经历。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闻策平定江南,叹曰:‘猘儿难与争锋也!’乃以状闻,诏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策母吴氏,操故人,操遣使者持节拜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策不受,曰:‘天下汹汹,呼天不应,吾何以受爵!’”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单马逃,至黎阳北岸,入其门客蒋义渠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集。”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左右但闻天帝泣,莽自知败,曰:‘呼天何益!’”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呼天抢地,无所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