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4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8:34
成语“供不应求”由四个字组成,其中“供”指的是供应、提供;“不应”表示无法满足;“求”是需求的意思。整体上,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供应无法满足需求,常用来形容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其供应量。
“供不应求”的具体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经济现象在历史上一直存在。成语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稀缺或需求激增的情况下,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
“供不应求”常见于经济、商业、市场分析等语境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供不应求”反映了商品的稀缺性和消费者的需求热情。它不仅用于商业领域,也可以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体现,比如热门演出、展览、旅游等场合,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反映了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供不应求”常常带有一种紧迫感和期待感,尤其是在描述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它让人联想到珍贵的资源、热烈的市场反响和消费者的追逐心理。同时,这也可能引发对价格上涨、市场饱和等经济现象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新开的餐厅供不应求的情况。朋友推荐我们去尝试,结果到了餐厅发现需要排队很久,服务员告诉我们已经预约满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供不应求”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现象,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描绘: “在那条热闹的街道上,有一家新开的书店,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吸引了众多读者。然而,书籍的供给远远跟不上求知者的需求,书店老板感叹道:‘这供不应求的局面,真是令人欣慰又无奈。’”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demand exceeds supply”,同样用于描述市场需求大于供应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相似规律。
通过对成语“供不应求”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术语,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同时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单位的订货单,每天生产一至二吨,供不应求。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时天下户口减耗,而供亿倍于承平,供不应求。”
《清史稿·食货志三》:“岁入之数,不足供出,供不应求,势所必至。”
《明史·食货志五》:“时盐法壅滞,商多守支,供不应求。”
《宋史·食货志下》:“盐课岁增,而民愈困,盖以供不应求故也。”
《汉书·食货志上》:“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县官供不应求。”
当时在成都新的书报很受欢迎,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