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8:33
成语“供过于求”由四个字组成,其中“供”指供应,“过”表示超过,“于”是介词,“求”指需求。字面意思是供应的数量超过了需求的数量,基本含义是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量,通常用来形容市场的供需关系失衡,可能导致价格下跌或商品滞销。
“供过于求”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古代典籍,而是经由经济学和商业实践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成语。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商贸和经济领域的应用。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的使用在近现代经济发展中逐渐普及。
在日常对话中,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市场现象,如商品滞销、价格下跌等。例如,在讨论某种产品的市场表现时,可以说:“由于供过于求,这款手机的价格已经开始下调。”在经济学研究、商业报告以及新闻报道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一成语的身影。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两个成语在细微差别上,"供不应求"强调的是需求的旺盛,而"供需平衡"则表示一种理想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供过于求”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它不仅适用于商业领域,也可以用于描述其他方面的供需关系,如教育、医疗等。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市场动向,做出合理的决策。
“供过于求”让我联想到经济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它给人一种紧张感,尤其是在商业环境中,商家可能会因为过剩的供应而面临困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市场的动态变化,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次供过于求的情况。朋友开了一家咖啡馆,初期由于市场宣传做得好,吸引了不少顾客。然而,随着周边咖啡馆的增多,竞争加剧,最终导致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他开始推出新的饮品和优惠活动,逐渐恢复了生意。
在一首关于市场经济的诗中,我尝试融入“供过于求”:
繁华市集人如潮,
商品堆积满街巷。
供过于求风云变,
谁能把握这商机?
这首诗通过描绘市场的繁忙与变化,表达了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商家所面临的挑战。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supply exceeds demand”,同样用于描述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情况。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都有体现,反映了经济学的普遍规律。
通过对“供过于求”这一成语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关系及其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提高了我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我的观点和理解市场动态。
凡物之在世也,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落。
~,而岌岌向外以觅市场为尾闾之疏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