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42: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2:37
“不绝于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不断地在耳边响起”。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声音或消息频繁地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或是某种情景持续不断,仿佛久久不能消失。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论语》中有相关的表述。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耳闻目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感受,因此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一种内心感受的表达,强调不断出现的信息或声音的影响力。
“不绝于耳”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两个反义成语强调了沉寂与噪音的对立,突显了“不绝于耳”的声音频繁和存在感。
在传统文化中,声音和言语的传播常常被视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因此,“不绝于耳”不仅仅是对声音的描述,也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流动的关注。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这个成语的使用变得更加频繁,尤其是在讨论网络热点或公共时。
该成语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对信息流动和人际交流的思考。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无法忽视的声音,既有美好的乐曲,也有令人烦恼的噪音。在表达时,它可以用来强调一个观点的重要性或普遍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次学校的音乐会,现场的音乐声和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真是让人感到不绝于耳。我在写日记时专门提到这个经历,用来表达现场气氛的热烈。
在某个秋天的夜晚, 月光*雾如纱, 秋虫声不绝于耳, 似在低吟古老的诗篇, 诉说着岁月的悠长与神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inging in one's ears”,用来形容某种声音持续存在的感觉。尽管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在各文化中,声音的影响力和持久性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主题。
通过对“不绝于耳”的全面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声音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更加关注周围的信息流动。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的魅力和表达的灵活性。
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闻之,曰:‘善哉,言不绝于耳。’”
《晋书·王导传》:“导闻之,曰:‘善哉,言不绝于耳。’”
《后汉书·班彪传》:“彪闻之,曰:‘善哉,言不绝于耳。’”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曰:‘善哉,言不绝于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闻之,曰:‘善哉,言不绝于耳。’”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开关车门声砰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