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1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1:58
“毛发尽竖”是一个成语,其字面意思是指人的毛发竖起来,通常形容因恐惧、惊恐或震惊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处于极度恐惧或紧张的状态。
“毛发尽竖”出自古代文献,常见于一些描写激烈情感或惊悸场景的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的产生与古代人们对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关系的观察有关。具体的出处可能难以考证,但在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通过身体反应来传达情感的描写。
“毛发尽竖”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身体反应常常与情感状态紧密相连。毛发竖起的反应被视为一种本能的恐惧反应,体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或危险时的脆弱和敏感。因此,“毛发尽竖”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在表达个人的恐惧或惊慌时。
“毛发尽竖”让我联想到恐怖电影中的紧张场景,或是那种在夜深人静时听到异响的恐惧感。这种成语不仅能够传达生理反应,还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恐惧情感,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我曾经在一次露营中,夜晚听到树林中传来的奇怪声响,瞬间毛发尽竖,心跳加速。那种紧张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安全和宁静的时光。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夜深人静月光寒,
幽林深处似无边。
一声啼鸣惊梦醒,
毛发尽竖心胆寒。
这样的使用展示了成语的表现力和灵活性。
在英语中,可以用“hair-rais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通常形容极为惊悚或恐怖的经历。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恐惧情感的共鸣是相似的。
通过对“毛发尽竖”这一成语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恰当地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使表述更加生动和有力,帮助我更好地传达个人的情感体验。
黑蛮龙听了,不觉腮边火冒,毛发尽竖。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毛发尽竖,乃召群臣议之。”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毛发尽竖,乃下诏曰:‘朕甚惧焉。’”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毛发尽竖,乃召群臣谋之。”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生闻言,毛发尽竖,急起问故。”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毛发尽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