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0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1:05
成语“二竖为烈”字面意思是指两个竖着的人被当作烈士。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两个人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或信念而坚守、不怕牺牲,通常用于赞扬勇敢、坚定的精神。
“二竖为烈”出自《左传》,原文是“二竖为烈”,指的是两位勇士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忠义精神的崇尚与赞美,反映了历史上对于烈士的尊重和纪念。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烈士精神被高度赞扬,体现了对忠诚、牺牲和为国为民服务的深深敬意。现代社会仍然强调这种精神,尤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激励人们勇敢面对。
“二竖为烈”这个成语常带给人一种激励和崇敬的情感。它不仅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还激发了对勇气和信念的向往,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不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二竖为烈”的意义,因为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理想而努力,互相支持,奋勇向前。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二竖为烈”融入其中:
风雨无惧心如铁,
二竖为烈志不灭。
一同拼搏共奋进,
英雄本色不言弃。
这首诗表达了对坚持理想、勇敢前行的赞美。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heroic sacrifice”,强调英雄为正义或信念而做出的牺牲。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强调忠诚和牺牲的价值观。
通过对“二竖为烈”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更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提醒我在生活和学中,要勇于追求理想,坚定信念。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后以“二竖”比喻困扰人的难题或困境。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后以“二竖”比喻病魔。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后以“二竖”比喻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以“二竖”为疾病的代称。
《左传·宣公十五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杜预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因称病重难治为“二竖”。
明知二竖之为烈,然不敢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