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5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54:11
“玉石俱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焚烧,寓意是无论是好是坏都遭到同样的毁灭。基本含义是比喻在某种情况下,无辜者和有罪者同样受害,或是形容对事物的处理不分好坏,造成全面的损失。
“玉石俱焚”出自《史记·平原君赵胜传》。传说平原君赵胜在战斗中遭遇困境,敌人威胁要将他困死在城中。为了自保,他决定放弃城池,最终导致玉石俱焚的局面。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极端情况下,不分善恶的悲剧。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新闻报道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讨论不公正或极端的情况时。例如,在谈论某个社会**时,可能会提到“在这场灾难中,玉石俱焚,许多无辜的人也受到了牵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常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玉石俱焚”反映了对公正和 fairness 的追求,强调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对好坏分清楚。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批评和反思,尤其是涉及社会不公或暴力的讨论。
“玉石俱焚”常给人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感觉,联想到无辜者的苦难和不公正的对待。它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后果,尽量避免因一时的愤怒或决策而造成无辜者的伤害。
在一次社会活动中,我见证了一些青年因社会问题而抱怨,觉得自己与那些不负责任的人一起受到惩罚,正好用上了“玉石俱焚”这个成语,表达了他们的无奈与愤怒。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写:
“世间纷扰如烟云,
善恶难辨玉石焚。
愿我明辨是与非,
不让无辜共沉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用“collateral damage”来描述在战争或冲突中无辜者受害的情形。这个词组反映了在大局面前,个体的损失往往被忽视,这与“玉石俱焚”的内涵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玉石俱焚”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复杂社会问题中,如何理性看待**,避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这一成语在我日常语言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提醒我在表述时要注意分辨是非,表达对公正的追求。
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玉石俱焚,火烈具扬。”
《后汉书·袁绍传》:“玉石俱焚,火烈具扬。”
《汉书·王莽传下》:“玉石俱焚,火烈具扬。”
《史记·项羽本纪》:“玉石俱焚,火烈具扬。”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玉石俱焚,火烈具扬。”
内无良将,外无救兵,若然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