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0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4:06
“与死扶伤”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与死者一起,扶助受伤者”。基本含义是指在困境中帮助他人,尤其是在危急时刻,展现出无私的精神。这一成语强调了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援助,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和历史文献,尤其是对战争和灾难的描写。在古代战乱频繁的社会中,人们常常目睹战火带来的死亡与伤痛,因此“与死扶伤”成为一种对人道关怀的呼唤。具体的出处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录,但它所反映的精神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与死扶伤”常用于描述在危急情况下,勇敢无畏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中,比如描写英雄救人或在灾难中互相扶持的场景时,常会用到这个成语。在日常对话中,比如谈论志愿者活动或救援行动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与死扶伤”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的精神,强调对他人苦难的关怀。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在各种慈善活动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激励人们参与公益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与死扶伤”带给我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联想到许多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它促使我反思自身的责任感,提醒我在生活中应积极关注他人的境遇。
在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与死扶伤”的意义。在一次社区服务活动中,我们帮助了一位受伤的老人,看到他重新露出笑容,我感受到这种帮助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一个短篇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当战火蔓延,村庄被毁,年轻的勇士李明选择与死扶伤,带领村民们逃离危险。他在前方开路,时刻回头关心身后的**和孩童,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在英语中,有“to lend a helping hand”这样的表达,强调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虽然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共通的。
通过对“与死扶伤”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人性最美好一面的召唤。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关怀与同情,增强与他人的联系。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