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9:04
成语“呼天抢地”的字面意思是“向天呼喊,向地哀号”。它基本上描述了一种极度痛苦和绝望的状态,常用于形容人在遭遇重大损失或不幸时发出的悲鸣或哀号,表达强烈的无助和愤怒。
“呼天抢地”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冤报冤》中,后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其字面意思由“呼天”和“抢地”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呼天”表示向天呼喊,期望得到上天的怜悯;“抢地”则意味着对大地的痛苦呐喊,强调失去所带来的悲伤和无奈。
这个成语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等艺术表现形式中,用于描绘人物在遭遇重大打击时的情感状态。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种无法挽回的情况非常绝望。例如,在朋友失去亲人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其痛苦的理解。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表达情感通常较为含蓄,但“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却展示了情感的直白和强烈。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真实感受,也体现了对自然和命运的无奈。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变化,但这种极端的情感仍然能够引起共鸣,尤其是在面对重大人生变故时。
“呼天抢地”常常让我联想到失去和绝望的情感,令人感到压抑和无助。它也让我思考如何在面对困境时找到出路,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我曾经历的一次亲友离世的情况下,我深刻体会到了“呼天抢地”的含义。那种失去的痛苦让我几乎无法自持,整个人都陷入了无尽的哀伤之中。通过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当时的心情。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呼天抢地”:
秋风瑟瑟泪满衣,
呼天抢地思君离。
月明点滴孤灯影,
何必问天何必悲。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凄凉和对离去之人的思念,展现了“呼天抢地”所蕴含的悲痛情感。
在英语中,可以用“crying for the moon”来形容一种不切实际的渴望或追求,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表达对失去的渴求和绝望方面有相似之处。而在西方文学中,悲痛的表达往往通过诗歌或戏剧中的角色独白来体现,与“呼天抢地”的直接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对“呼天抢地”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语言中表达情感,尤其是悲痛和绝望。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提高了我在表达复杂情感时的灵活性。在生活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内心的感受,增强沟通的效果。
肖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
《宋史·岳飞传》:“飞既死,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顺葬之北山之漘,身素有一玉环,顺亦不解其故,既葬,乃以环其腰。”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曹操已破刘备,乃大惊,曰:‘吾与操共起兵,今操已得志,吾何以自处!’遂发病,呕血数升而死。”
《汉书·王莽传下》:“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气尽,伏地而死。”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伯惧,使其大夫公孙固如晋请成。晋侯许之,郑伯归,国人皆喜,唯子反独泣,曰:‘吾君之不恤国也,而恤吾身,吾死无日矣。’遂自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彼等何辜,忍令其~而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