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31:35
“力挽狂澜”字面意思是用力去挽回汹涌澎湃的波浪,形容在危急时刻,竭尽全力去扭转不利的局势。基本含义指在困境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去改变现状,强调勇气和决心。
“力挽狂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中的“狂澜”指的是波涛汹涌的水流,后引申为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成语的使用强调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的精神。
在**文化中,力挽狂澜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德。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团队合作和个人发展中,强调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力挽狂澜”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坚持和希望。它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不屈服,勇敢面对挑战,进而影响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鼓励使用者在面对艰难时刻不轻言放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多次遇到困难。有一次,项目进展不顺,团队士气低落。我试图用“力挽狂澜”的精神鼓励大家,提出了新的方案,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这种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价值。
在秋天的黄昏,他站在湖边,面对汹涌的波浪,心中默念:“即便狂澜席卷而来,我也要力挽,守护这片宁静。”他的决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英语中,可以用“turn the tid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在关键时刻逆转局势。这两个表达都强调了在困境中奋力拼搏的精神,但文化背景和具体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力挽狂澜”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生活中遇到挑战时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鼓励我在困境中不放弃,也让我在语言表达中更加丰富和灵活,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闻之,兵贵精而不贵多,将在谋而不在勇。今贼势已蹙,若不乘胜追击,一旦贼势复振,虽欲力挽狂澜,其可得乎?’”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一年》:“李愬曰:‘臣闻之,兵贵神速。今贼势已蹙,若不乘胜追击,一旦贼势复振,虽欲力挽狂澜,其可得乎?’”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闻之,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今臣将兵,深入虏庭,非有万全之计,一旦有变,虽欲力挽狂澜,其可得乎?’”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将伐曹,曹伯惧,使公子买如晋,请盟。晋侯曰:‘曹,小国也,而敢与我盟,是侮我也。’弗许。公子买归,曹伯曰:‘晋侯不许,奈何?’对曰:‘力挽狂澜,在君而已。’”
乾坤苍莽正风尘,~仗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