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31:31
“力所不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外”,即指某人的能力不足以达到某种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力有限,无法做到某些事情。
“力所不逮”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意在表达人们的能力和德行有高低之分,个体的能力有限,难以驾驭所有事情,体现了人性和能力的局限性。
成语“力所不逮”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力所不逮”在**文化中常常被用来反映人的局限性,也提醒人们要量力而行。现代社会中,面对快速变化和复杂的问题,个体往往感到无力,因此该成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力所不逮”常给人一种无奈和挫败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同时也引发对如何合理规划和分配资源的思考。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参与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起初充满信心,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发现人手和时间的不足,最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力所不逮的情况。这个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团队合作与资源分配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起云涌志千秋,
力所不逮泪满眸。
欲问青天何所望,
唯有此生梦难求。
在英语中,“beyond one's means”或“out of one's depth”可以与“力所不逮”相对应,表达能力的不足。在文化背景中,这些表达也反映了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无奈与局限,显示出相似的情感。
通过对“力所不逮”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表达能力不足的词汇,更是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中,这类成语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表达情感和思想,对我们的交际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非厚夫本志也,奈何力有所不逮,技术有所不及,故不暇择地之美恶近远焉。
《资治通鉴·唐纪》:“力所不逮,虽欲强之,不可得也。”
《后汉书·班超传》:“力所不逮,虽欲强之,不可得也。”
《汉书·王莽传》:“力所不逮,虽欲强之,不可得也。”
《史记·项羽本纪》:“力所不逮,虽欲强之,不可得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力所不逮,虽欲强之,不可得也。”
李鸿章认为备战议和,只能顾到一面,两面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