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2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1:44
成语“举国若狂”由四个字组成:举国、若、狂。字面意思是“全国人民像发狂一样”。基本含义是形容全国人民因某种而激动、兴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狂热的状态。多用于描述国家在某一重大(如胜利、庆典等)时的狂热氛围。
“举国若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常见于描绘国家大事或重大历史**时的文言文中。具体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古代一些朝代的庆典或战争胜利后的场面有关,表现出民众的激动和欢庆。在现代,它常常用来形容体育赛事、重大政治决策等引发的全民狂欢。
“举国若狂”可以出现在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举国若狂”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常常与国家的荣誉、民族团结等紧密相关。在传统文化中,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影响了这一成语的使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某些**(如体育比赛、政治决策)更容易引发全民的狂热反应。
“举国若狂”常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令人联想到团结、喜悦和热情。在个人生活中,经历某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如庆祝节日或观看比赛时,都会有类似的心情。这种情感的联想也影响了我对表达热情时的用词选择。
在我生活中,曾经在某个大型赛事中,见证了亲友们因球队获胜而“举国若狂”的场面。大家在街头欢呼,互相拥抱,分享喜悦,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这种情景让我深切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一次班级活动中,我写了一首小诗,试图表达“举国若狂”的情感:
纵观四海皆欢笑,
举国若狂庆佳兆。
一声呐喊震天响,
同心共筑梦乡桥。
在英语中,“nationwide excitement”或“the whole nation is ecstatic”可以与“举国若狂”相对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描述全民热情这一点上,两者的意义是相近的。不同文化中对于团结和庆祝的表达也显示了其普遍性。
通过对“举国若狂”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承载着文化、情感和历史。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在各种场合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情感与思想。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既得荆州,举国若狂,皆曰:‘曹操贤,宜为丞相。’”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得冀州,举国若狂,皆曰:‘绍贤,宜为盟主。’”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受命,举国若狂,皆曰:‘莽贤,宜为帝。’”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既归赵,赵王以之为相,封于平原,号平原君。举国若狂,赵人皆曰:‘平原君贤,何不早用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举国若狂,吾其与之。’”
为甚一纸招贴,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