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0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3:03
“欢欣若狂”是一个形容极度快乐、兴奋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欢欣”表示高兴、愉悦,而“若狂”则意指像疯狂一样。整体上,这个成语传达了人在极度快乐时失去理智、表现得异常兴奋的状态。
“欢欣若狂”出自《庄子·外物》:“子贡问曰:‘君子何以贱之?’孔子曰:‘以为欢欣若狂。’”这句话意在说明君子对于物质利益的轻视和对精神愉悦的重视。成语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对情感的认知。
“欢欣若狂”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欢欣若狂”在**文化中强调情感的表达,尤其在节庆或个人成就时,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重要。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生活中,喜悦的情感常常被强调。
“欢欣若狂”让我联想到幸福的瞬间,似乎能够感受到那种无法自制的快乐。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反应,同时也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当我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时,心中也是欢欣若狂的。这种情感让我更加努力追求下一步的目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小镇上,人们欢欣若狂地庆祝丰收节,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的快乐而歌唱。
在英语中,可以用“overjoyed”或“ecstatic”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欢欣若狂”更加强调了一种失控的状态,这种细腻的情感在其他语言中可能较难准确表达。
通过对“欢欣若狂”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这个成语在表达极度喜悦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大喜,欢欣若狂。”
《晋书·王导传》:“导闻之,大悦,欢欣若狂。”
《后汉书·班超传》:“超闻之,大喜,欢欣若狂。”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大悦,欢欣若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大喜,曰:‘此天助我也!’欢欣若狂。”
听到这个好消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