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2:43
“欢呼雷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欢呼声如雷,动人心弦”。它形容人们高兴得像雷声一样响亮,通常用来形容气氛热烈、欢快,或者是对某种事物的热烈反响。
“欢呼雷动”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结构和词义结合了“欢呼”与“雷动”两个词。欢呼本身就表达了热烈的声音,而雷动则比喻声音的巨大和强烈。这个成语的形成可能源于人们对欢庆场景的生动描绘,强调了在欢庆时人们的热情和声音的震撼。
“欢呼雷动”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比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欢呼声常常与庆典、节日、重大等紧密相连。人们在这些场合下通过欢呼来表达自己的兴奋和祝福,反映了集体情感和社会认同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表达方式依然适用,特别是在**会、音乐会等大型活动中。
“欢呼雷动”给人一种热烈、欢快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团结、欢庆和共享快乐的时刻。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经历过几次庆祝活动,比如朋友的婚礼和毕业典礼,场面都非常热烈,欢呼声此起彼伏,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欢呼雷动”的魅力。在这些时刻,我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氛围。
在一首描绘春天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花争艳, 欢呼雷动伴歌声。 万物复苏皆欢庆, 幸福时光共此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heers resounded”或“the crowd erupted in cheers”,同样用来形容热烈的欢呼声。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庆祝和欢庆的共同需求。
通过对“欢呼雷动”的学,我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社会文化的认同。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增添交流的趣味性。
万民欢呼雷动,起于白骨,即未受灾之年,亦未能如此之一饱也。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大喜,百官欢呼雷动。”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喜,士卒欢呼雷动。”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母大喜,众人欢呼雷动。”
《水浒传》第七十回:“宋江大喜,众将士欢呼雷动。”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曹操大喜,令军士欢呼雷动。”
曾朴《孽海花》第23回:“只听那梨花林边,一个大孩子领了八九个狂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