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58:34
成语“下笔风雷”的字面意思是指用笔写字时如同风雷骤然来临,形容写作时气势磅礴、迅捷有力。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写作时笔力雄浑、气势如虹,能够迅速而有力地表达出思想和情感。
“下笔风雷”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激昂的情怀,在写作时常常能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和气势。成语的使用强调了写作时的灵动与力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才华与创作激情的追求。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华文化中,写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诗词和散文。成语“下笔风雷”体现了古人对文人风范的崇敬,强调了文字的力量与影响。在现代社会,虽然写作的形式多样化,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鼓励人们在创作中追求激情与力量。
“下笔风雷”给人一种激昂、奋发向上的感觉,联想到文人挥毫泼墨时那种无畏和勇气。它激发了我对写作的热情,提醒我在表达思想时要追求激情与力量。
在我写作时,常常尝试用“下笔风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写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时,我努力让文字充满力量,试图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持久的共鸣。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下笔风雷”:
夜雨无声浸幽梦,
下笔风雷震天穹。
文思如潮涌心海,
一纸千言诉衷肠。
这首诗试图展现写作时的激情与灵动。
在英语中,可以用“write with fervo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写作时的热情和力量。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者都强调了写作的气势与情感。
通过对成语“下笔风雷”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写作的重要性和表达激情的必要性。这一成语提醒我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要追求力量与气势,激励我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与提升。
当其下笔风雷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
《宣和书谱·草书七》:“米芾,字元章,吴郡人。官至礼部员外郎。天资高迈,自号襄阳漫士。其书得羲之笔意,而乏古雅。然其草书尤工,落笔如风雨,顷刻间成。”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
《宣和书谱·草书七》:“(米芾)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请求碑榜,户外之屦常满。家藏古帖甚富,东坡亦云‘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喜顺笔锋,时以己意参之,故落笔不甚谨,然其妙处亦非可以意到。”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喜蓄古忠器,所得义之之迹,与古忠器款识相参,多自得之。作书谓之‘刷字’,以其运笔如风雷之迅也。”
草法入篆法,~掣。一纵而一横,十荡更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