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1:55
成语“于呼哀哉”字面意思为“在呼喊中感到悲哀”。它传达的是一种对悲惨境遇的同情和感慨,常用于表达对他人遭遇的不幸或对某种悲剧的哀悼与叹息。
“于呼哀哉”出自《诗经·小雅·车辖》。这首诗描绘了对于丧失的感伤,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哀悼情感。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成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死亡、情感的思考。
“于呼哀哉”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生死观念深厚,哀悼的情感常常被诗人和文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于呼哀哉”作为对悲剧的反映,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对悲伤的同情与共鸣依然存在。
“于呼哀哉”常常让我联想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去的悼念。在表达悲伤时,它能够深刻传达出一种沉重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反思自身的生命意义。
在一次朋友的追悼会上,我用了“于呼哀哉”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对逝去生命的惋惜。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可以在情感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于呼哀哉”融入其中:
岁月如歌,泪阑干,
于呼哀哉,梦已散。
孤影独行,心相伴,
惟愿此生,常相念。
这首诗通过“于呼哀哉”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mourn”或“to lament”,同样传达对死亡或悲剧的哀悼。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于生命的无常与哀伤的感受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于呼哀哉”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在传达情感、表达思想时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悲伤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在日常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一成语,能够更深刻地传递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于呼哀哉,李林甫之死也。”
《后汉书·皇后纪下》:“于呼哀哉,皇后之崩也。”
《汉书·王莽传下》:“于呼哀哉,王莽之败也。”
《史记·项羽本纪》:“于呼哀哉,项王之困于垓下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于呼哀哉,维此良人,弗求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