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0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1:54
成语“于家为国”字面意思是:在家庭中以国家为重。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利益时,个人的家庭利益可以暂时被放下。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与古代的家国情怀相联系。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的关系密切,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强调“家国情怀”,即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成语可以视为对这种文化观念的总结和表达。
在不同的语境下,“于家为国”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家国情怀是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历史上,许多文人以国家的兴亡为己任,强调个人责任与国家利益的统一。现代社会中,虽然个体主义逐渐兴起,但“于家为国”的精神仍然在许多场合被提倡,尤其是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
“于家为国”让我联想到责任与牺牲,激发出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思。它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需要在个人和集体之间找到平衡,尤其是在国家面临困难时。
在我参与志愿者活动时,深刻体会到“于家为国”的意义。虽然我有许多家庭事务需要处理,但我选择参与社区服务,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公益事业。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家中温暖灯火明,
国中风雨需人行。
于家为国心共振,
壮志凌云万里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用“Patriotism”来表达,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而**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与家庭责任。
通过对“于家为国”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家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个人责任时有了更深的视角。在未来的学与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中。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元年》:“光武以布衣起兵,于家为国,于国为家。”
《后汉书·班超传》:“超以一身许国,于家为国,于国为家。”
《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欲以文德服天下,于家为国,于国为家。”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归,蜀人以为荣,于家为国,于国为家。”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于家为国,于国为家。”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据元帅济世才施宽厚,~,端的是分破圣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