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2:12
“于心无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心里没有愧疚”。它表示一个人做事情时,内心没有负罪感或愧疚感,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地坦荡、不做亏心事,或者做事光明磊落。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特定于某一典故,但与儒家思想相关,儒家强调内心的道德自省和自我约束。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感表达,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对自己行为的满意。
“于心无愧”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于心无愧”体现了对个人道德和诚信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依然强烈,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道德选择时,能够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感受。
“于心无愧”让我联想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对自我的肯定。在面对他人的质疑或压力时,能够做到于心无愧是一种力量和勇气的体现。这种情感反应鼓励我在生活中追求诚实和正直。
在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一次我选择不参与朋友间的小道消息,因为我认为这样的行为不正当。之后,我虽然失去了一些社交机会,但我感到内心于心无愧,能够自信地面对自己。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心中无愧如明月,
照亮前路不迷途。
风雨兼程行不辍,
不负此生亦自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lear conscience”。虽然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强调内心的清白与坦荡。
通过对“于心无愧”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更加理解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于心无愧的态度能够帮助我做出更好的选择,维护内心的平和。
尘埃隔眼逢何晚,气类相期久愈坚,以义求人今遂得,于心无愧果为贤。
《荀子·劝学》:“君子之于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于心无愧,斯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于心无愧,斯已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实未加而文言之,是谓妄言。于心无愧,斯已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于心无愧,斯已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于心无愧,斯已矣。”
这叫做知恩报恩,虽告知天地鬼神,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