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0:05
成语“受之有愧”的字面意思是“接受了某种恩惠或好处,心中感到愧疚”。它表达了一种心理状态,指接受他人给予的帮助或恩惠时,由于自身的不足或不配而感到愧疚的情感。
“受之有愧”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受之有愧;小人之交,受之无愧。’”这里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交往的不同,君子在接受他人恩惠时,常常感到愧疚,体现出其高尚的道德观念。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和感恩是被高度重视的美德。“受之有愧”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强调谦逊和责任。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强调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情况下。
“受之有愧”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现出对他人善意的珍视和对自身不足的反思。这种情感常常使人更谦逊,也促使人们努力去回报他人的恩惠,形成良性循环。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朋友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在接受他们的帮助时确实感到受之有愧。因此,我努力在之后的日子里给予他们支持,无论是生活上的帮助还是情感上的支持。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受之有愧心常惦,
恩情重如山水间。
愿以微*回报意,
不负此生眷恋甜。
通过这样的表达,体现出对恩惠的感激和希望回报的愿望。
在英语中,“to feel indebted”或“to feel grateful”可以与“受之有愧”相对应,但在文化背景上,西方社会可能更强调个人的成就与自我价值,较少强调因接受帮助而感到愧疚的情感。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通过对“受之有愧”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接受他人帮助时要保持谦逊,并努力回报他人的善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官人傥然要说俺侄儿媳 妇,自恁来闲讲罢了,何必费烦又买礼来,使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受之有愧,非所宜也。’”
《资治通鉴·唐纪》:“帝曰:‘受之有愧,不敢当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吾受之有愧,非所宜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受之有愧,不敢当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受之有愧,辞之不恭。”
他弟兄四人既不敢说不要,也不能说~,更绝对的不能说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