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1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6:52
成语“伏法受诛”的字面意思是“在法律面前受到惩罚”,其中“伏法”指的是服从法律,接受审判或惩罚,“受诛”则是指被处死或受到极刑。整体上,这个成语表示一个人因违法乱纪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通常与严重犯罪有关。
“伏法受诛”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法律文献中经常出现。古代**重视法治,“伏法”常用于描述罪犯在法律面前的态度和行为,而“受诛”则常用于对重罪的惩罚。在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遵循法律是社会的根本。
这个成语通常在法律、政治、历史等领域的讨论中使用。在新闻报道、法庭辩论、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例如,在描述一个重大犯罪案件时,可以说:“该嫌疑人在法院审理后,最终伏法受诛。”在日常对话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违法行为而面临的后果。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法律与道德密切相关,伏法受诛强调了法律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仍有不少人因违法而受到惩罚,这反映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性。
“伏法受诛”给人一种严肃、沉重的情感反应,常常让人联想到正义的实施和法律的权威。它可以引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也可能让人感受到对罪犯命运的同情。
在生活中,偶尔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涉及到犯罪案件,看到这些罪犯伏法受诛的情况,令人感到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安全。同时,这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警示,提醒我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写道:
黑夜里,罪犯藏匿如影,
白昼下,法槌重重落下。
伏法受诛,正义降临,
世间再无黑暗的笼罩。
在英语中,“justice served”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法律的执行和正义的实现。在不同文化中,法律与正义的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伏法受诛”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法律惩罚的描述,更是对社会公正的一种追求。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提升了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增强了我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晋书·刑法志》:“晋武帝泰始三年,廷尉刘颂上言:‘古者肉刑,事经前圣,斩趾枭首,义无所屈。及平吴之后,纳杜预之说,始议复肉刑。’”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初,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
《汉书·刑法志》:“自今以来,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